首页 自媒体 互联网

从财报看阿里腾讯对决:谁能打赢未来之战?

作者:龚进辉

在紧张备战双11的气氛中,阿里公布了一份出色的财报:营收同比增长55%,达342.92亿元;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达284.93亿元;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单季度净增2300万至4.5亿。阿里再一次用华丽的业绩打脸华尔街。

尽管外界习惯用“BAT”来称呼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但近年来百度创新乏力,战略布局总是慢半拍、关闭业务越来越多、O2O拖累营收、接连爆发舆论危机,跌出BAT阵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Q3财报显示,百度总营收为182.53亿元,同比下滑0.7%,略高于阿里营收的一半。

如今,中国互联网已演变为阿里、腾讯双雄对峙,双方在支付、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云计算等诸多领域全面开战。9月亚洲市值最高上市公司争夺战中,阿里、腾讯轮流坐庄,势均力敌的较量一度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问题来了,这场史诗般的对决,竞争天平将向谁倾斜?

核心业务:阿里大有可为、腾讯触及天花板

阿里、腾讯是一对宿敌,马云、马化腾亦敌亦友。PC时代,二马各占据电商、社交山头,鲜少正面交锋;移动时代,业务边界的模糊、互联网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促使二马在核心业务之外不断跑马圈地,业务交叉越来越频繁,互不相让,成为互联网行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阿里、腾讯谁能打赢未来之战?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即便熟悉二者布局的专业人士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甚至可能二马心里也没有底。在我看来,衡量企业综合实力无非三点:核心业务增长潜力、新兴业务可塑性和企业文化,构成阿里、腾讯比拼的三个重要维度,本文重点阐述前两大因素。

先说核心业务增长潜力,阿里、腾讯均出色完成转型移动的重任,在移动端建立坚不可摧的护城河,分别通过电商、游戏赚得盆满钵满。考虑到11月16日腾讯才公布Q3财报,我们不妨根据Q2财报来分析各自核心业务的表现。财报显示,阿里营收为321.54亿元,电商贡献收入达272.41亿元,占比84.7%;腾讯营收为356.91亿元,游戏贡献收入达171.24亿元,占比47.9%。

从营收规模和结构来看,腾讯占优。不过,过于依赖移动游戏为腾讯后续发展埋下隐患。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游戏市场收入规模达1407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端游、页游、移动游戏收入占比分别为43.5%、15.6%和36.6%,移动游戏逐渐成为主要增长动力,同比增长超过100%,预计今年市场份额超过端游。

不过,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游戏用户增长趋缓,相比2013年248.5%的爆发式增长,2014年和2015年增速暴跌,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直接导致收入增长率下降两个台阶。在页游和端游几乎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移动游戏疲软或使未来游戏市场进入平台期,这意味着占腾讯营收半壁江山的游戏上升空间将大幅缩小。

当然,腾讯也意识到自身危机,开启海外并购模式,加速全球化布局,目光瞄向以移动游戏开发见长的Supercell,后者曾开发部落战争、皇室战争等多款热门游戏。不过,皇室战争营收连续4个月下滑让腾讯尴尬不已,尽管不会动摇其收购决心,但外界质疑声音此起彼伏,认为其寄希望于Supercell复制N个部落战争的愿望可能落空。

反观阿里,不少人判定其单一盈利结构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我认为这恰恰是阿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其定位于商业基础设施的提供方,电商只是阶段性征程,最终将全面开启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时代。当然,即便是涉足电商,阿里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2016财年交易额突破3万亿大关,超越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平台。

不可否认,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电商增速放缓,即便士气如虹的跨境电商加持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不过,危机意识强的阿里早已感知到这一变化,联手银泰、苏宁等合作伙伴加速布局新零售。今年6月,阿苏在联姻10个月之际宣布,将推动整个社会零售总额从30万亿走向300万亿。同时,双11也是检验阿里新零售成果的大好时机,张勇透露全渠道战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百万门店打通线上线下,近10万家门店实现电子化。

不难看出,纯电商业务增速放缓不仅没有影响阿里的扩张,反而倒逼其开启新零售模式,推进商品通、会员通、服务通,而且市场前景远高于前者。所以,马云才抛出“电子商务”这个词很快被淘汰的言论,并称明年阿里不再提“电子商务”这一说法。

由此可见,与腾讯受制于触及天花板的移动游戏,增势喜人的新零售将使阿里优势进一步扩大,贡献更多营收和利润,强化营收支柱地位。

新兴业务:阿里、腾讯各有胜负

再说新兴业务,当下最热门的行业莫过于互联网金融和文化娱乐,阿里、腾讯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潜在商机。前者祭出蚂蚁金服和刚刚组建的文化娱乐集团,后者做金融行业的连接器,并力推以IP为基石的泛娱乐战略,上演强强对话。

互联网金融方面,脱胎于阿里金融版块的蚂蚁金服估值600亿美元,下一轮融资后极有可能超过百度,其核心是平台战略,即蚂蚁金服搭台、金融机构唱戏,与腾讯思路大体相似,后者通过连接战略把优秀金融机构、金融团队、金融产品和海量用户连接起来。

阿里、腾讯持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加码,外界印象最深的是双方在移动支付市场打得不可开交。不过,这只是高手过招的冰山一角,余额宝VS理财通、网商银行VS微众银行、芝麻信用VS腾讯信用……目前,蚂蚁金服在支付、理财、征信、消费金融等细分市场遍地开花,腾讯真正拿得出手的业绩似乎只有微信支付,而其与腾讯金融业务线处于割裂状态,使腾讯抢滩互联网金融受阻。

腾讯至今没有完全对标蚂蚁金服的公司或部门,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微信事业群下辖的微信支付、腾讯金融业务线、微众银行构成,分别负责前端、后端和具备资质的金融产品研发销售端。具体来看,未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微信支付只是个前端渠道,完成业务场景,后端业务走的是腾讯金融业务线,完成支付转移系统等后台处理。前端和后端割裂,不仅暴露各自缺点,一个缺乏后端运营的支付通道,一个没有触达用户的通道,并将导致思路不统一和部门诉求不统一,影响业务进展。

反观蚂蚁金服,业务布局看似眼花缭乱,实则围绕一个共同主题:打造开放的生态系统,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其最大优势是开放共享,与其他玩家试图建立闭环,将用户圈在自身用户体系内不同,蚂蚁金服不寻求建立闭环或护城河,而是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平台、数据和技术等能力。比如,数据已成为生产资料,蚂蚁金服推出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维他命”,支持银行、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研发、运营等业务。

文化娱乐方面,阿里文化娱乐集团整合UC、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体育、优土、阿里数娱等资产,有望成为电商、金融之外的第三极,核心思路是以文化娱乐为入口,转化为更有效的流量,后续对接阿里鱼、娱乐宝等影视IP授权电商,而且其自身造血功能也将为阿里带来更多收益。阿里打造文化娱乐生态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形成合力,除数娱、体育外,其他资产均收购而来,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提升团队默契成为摆在俞永福面前的首要难题。

经过5年摸索和迭代,腾讯泛娱乐战略日渐明朗,即以IP为核心,以开放姿态与游戏、影视、文学、动漫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力粉丝经济。不难看出,泛娱乐战略的两大重点是IP挖掘、培育和基于IP的全产业链开发,“老司机”腾讯深谙个中玄机,从今年四大板块公布的战略和产品清单即可看出。不过,混得风生水起的腾讯也有自己的烦恼,一方面,游戏仍是最引以为傲的版块,动漫和影业起步不久;另一方面,文学版块成为业内老大后需进一步商业化,成为泛娱乐上下游的源动力。

经过对比,我认为阿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完胜腾讯,腾讯在文化娱乐产业更占上风。值得注意的是,Q2阿里数字娱乐收入为31.35亿元,同比增长286%,尽管与游戏为腾讯贡献171.24亿元收入仍相差甚远,但只要保持快速上升势头(Q3增速达302%),双方差距将越来越小。

写在最后

由于双方业务线牵涉太广,无法进行全方位比较,只能选取核心业务和两大新兴业务来评判一番。诚然,这不是严谨的对比方式(企业文化也是重要一环),但从各自现有业务表现来看,我倾向于认为未来阿里赢面更大,腾讯仍是其可敬的对手,双雄对决的场面将持续上演。

(本文系TechWeb博客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

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

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

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

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手机游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