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体 互联网

换个角度看乐视体育危机:有泡沫总比一滩死水好

 

作者:龚进辉

自去年12月宣布优化10%员工以来,乐视体育生态2.0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连失亚冠和中超两大优质版权、高管被传离职、乐视体育生态中心“被摘牌”、乐视体育裹挟着真真假假的负面新闻,被外界再次推上“泡沫说”的风口浪尖。

1

而接下来的套路再熟悉不过:以乐视体育跌下神坛作为预设立场,盘点近来集中爆发的危机,指出其扩张过于激进和商业模式不成熟两大软肋,最后得出“乐视体育或将倒下”这一耸人听闻的结论。从无人问津到疯狂热捧再到急于否定,这一套路在手机、智能硬件、O2O等领域上演后,又强加给乐视体育。

众所周知,企业发展经历大起大落再正常不过,创业之路九死一生,媒体在企业低谷时即便做不到鼓励,也应遵循客观报道的原则,而不是无限放大其短板,甚至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全然不顾企业建立的护城河和对行业发展的贡献,未免有失偏颇。因此,是时候重新审视置于舆论风暴的乐视体育。

批判乐视体育大跃进站不住脚

不知你发现了没,乐视体育近来集中爆发的危机都与钱有关,根源在于银根紧缩的亲爹乐视控股无法为其输血。因此,有人认为乐视体育缺钱是乐视生态资金短缺的一个缩影,这种说法倒是没错,不过我想说的是,即便当前乐视体育不差钱,亚冠、中超也可能转手他人,因为其正从蒙眼狂奔式的野蛮生长蜕变为精细化运营的长青企业。

乐视体育CEO雷振剑在反思这场危局时表示,“少了亚足联、中超IP合作,乐视体育其实更安全了,像以前那样野蛮生长反而危险。”这与其1年前重金摘走中超版权时意气风发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乐视体育对版权的态度正回归理性。

事实上,在乐视体育“IP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互联网服务”的生态版图中,版权是支撑生态正常运转的基石,亦或是抢占用户资源的线上入口,乐视体育砸重金购买版权,将其打造为核心竞争力也就不难理解。不过,现有的广告流量变现模式无法支撑高企的版权成本,使乐视体育陷入亏损境地,被外界视为大跃进。

换言之,外界对乐视体育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盲目烧钱买版权并未换来正向现金流。这一质疑看似合情合理,实则站不住脚,可以从三方面予以反驳。

一、买版权的本质是花钱买时间

内容是互联网重构体育产业的最佳切入点,可以打造媲美CCTV5的体育数字媒体平台,版权是重中之重。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无论是覆盖面还是影响力,CCTV5均手握垄断优势,短期内任何玩家都无法逾越。因此,溢价购买成为乐视体育为数不多的从CCTV5虎口夺食的手段,其本质是花钱买时间,意在建立品牌效应。

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含金量的版权支撑,平台就无法成立,自然没有未来。因此,乐视体育通过必要的投入,将版权资源打造成护城河并无不妥,“盲目”一说不成立。要知道,正如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培养用户线上打车习惯,乐视体育烧钱有助于用户沉淀,并不是打水漂,而且在版权领域跑马圈地是新旧势力竞争的必经之路,而不是常态化,乐视体育终究要走向盈利。

二、“从上到下”的体育体制产生泡沫

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描绘了体育产业未来10年5万亿的美丽图景,顶层设计的完善使我国形成“从上到下”的体育体制,产生泡沫在所难免,其中高端赛事版权和赛事营运是重灾区,过去3年体育数字媒体平台用连卖主都吃惊的价格买版权,这是行业普遍现象而非乐视体育个案。

三、乐视体育探索多元化变现方式

乐视体育设计的商业模式是:以海量版权换取用户势能,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乐视生态,探索多元化变现方式。其中,付费会员是行之有效的尝试,乐视超级体育会员仅用8个月便突破300万大关,成为2016年乐视体育营收同比增长6倍的功臣。

目前,乐视超级体育会员在ESPN付费观看模式之外,加入Costco(好市多)模式,即以尽可能的最低价格提供高品质商品。这意味着,会员不仅可以观看上千场独家赛事,而且享有体育商城2万多种商品折扣价、赛事报名、现场观摩等多种专项权益,附加值远超590元会员年费。随着更多价值导入,会员获取和忠诚度将是另一番局面,获取正向现金流只是时间问题。

2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

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

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

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

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手机游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