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体 互联网

Fintech三巨头抢滩基金自运营,共识之外差异化在哪?

今年的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又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基金自运营平台。先是蚂蚁金服抢先发布财富号(还没上线就宣布),4月7号京东金融又紧跟着上线了京东行家,陆金所也早已推出了基金开放平台。

几家Fintech巨头不约而同推出基金自运营平台,颇有些抢滩登陆的意味。目前最早推出的陆金所基金开放平台已经上线了3000多只基金,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也推出了首批运营和试运营机构。对于用户来讲,最关心的自然是几家Fintech巨头在基金自运营平台的政策方面有何异同。

【基金自运营胜算几何?出发点才是关键】

其实,基金自运营平台不算是什么新鲜产物。早在2013年淘宝就推出过“基金入淘”,既基金公司入驻淘宝开设旗舰店。可几年下来,三十几家基金店累积交易用户不足180万,随即被陆续关闭了。

彼时,基金店营运不畅的核心原因在于,淘宝仅仅能提供平台;可面对用户需要的专业咨询、机构需要的精准客源等等都有心无力。在三年后蚂蚁金服推出财富号时,从移动支付基础设施的普及到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累积,这些支持让平台的流量变得更有力。

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平台都在强调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等新技术。在行业内达成共识的是,如今推出基金自运营平台,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连接用户和机构。通过智能服务让基金机构摆脱单纯的供货商角色,更精准的触及用户。甚至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基金机构进行产品定制、智能基金组合等等,让投资进一步个性化。

包括陆金所和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也是通过内容服务或技术服务帮助用户了解投资、配置投资。从两个平台的数据看来,这样从用户角度出发的运营模式已经被证实更受欢迎。

把基金自运营的出发点从单纯的提高销量转变为服务用户、降低用户投资成本、提高机构业务效率,这似乎是几家基金自运营平台的共识。可在目前的发展初期,如果仅仅依靠“共识”恐怕又会埋下产品同质化的种子。和以往P2P平台的乱象不同,如今能开放基金自运营平台的都是够权威、够专业的Fintech企业,相比“共识”,他们在差异化上也下足了功夫。

【模式差异化,不变的是销售金融产品】

比如在产品展示的模式上,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采用的是类似电商的销量导向模式。既越受欢迎、销量越高的基金产品越能得到用户的注目,也就是说适用于大多数用户需求的产品可以成为主流。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足够保险,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当然,在金融产品的运营和销售中,仅依靠平台流量去推出更受大众欢迎的产品方案是不够的,如何帮助用户判断金融产品的适当性、让用户了解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和投资产品真正的风险程度是保护金融产品消费者权益的一环。同时,面对金融行业种种复杂的术语、模式,用户更渴望降低自身学习成本,让基金自运营平台为其“解读”和“简化”投资流程和遇到问题,蚂蚁金服推出的轻定投模式和陆金所的基金优选都是基于这种需求产生的服务。

总之,虽然模式上出现差异但不同基金自运营平台之间还是在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促进金融产品的销售。

【在线基金销售,是大财富管理的敲门砖】

当然,不管是中庸式的销量导向还是更注重风险保障的投资者管理体系,对于基金机构来说都各有益处,在辅助基金产品背后,进一步参与用户大财富管理才是更深层的目的。

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例,不难看出,其二者借助流量和Fintech技术优势,融合了消费金融、小额借贷、基金自运营平台的二者最终是想打造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

而以同样定位为综合性线上财富管理平台的陆金所为代表的“原生”金融企业则更专注于风控和专业服务以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去年9月,陆金所全面上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通过产品评级以及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问卷等方式对投资者“精准画像”,最终实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精准匹配,让投资者买到合适的产品。

在综合金融服务方面,目前很难看出两种模式是否存在优劣之分。但面临目前用户和机构间巨大的信息差以及用户高昂的投资欲望,只有做好风控、筛选、披露等等基础工作才能为用户提供好服务。

当行业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承担其他应负的责任,这个行业自然会健康发展。

(本文系TechWeb博客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

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

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

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

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手机游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