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媒体 互联网

科技的未来不是由科幻定义 AI不可能取代和成为人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马宇驰

  三角兽马宇驰为#创事记大讨论#撰稿,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从2016年3月阿尔法狗第一次战胜人类开始,从没有一个词汇,像“人工智能”这样,同时被资本市场、创业者、媒体和普通人同时关注。

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一类技术的通用形容,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ASR)、语音合成(TTS)、机器控制、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经常将这五大领域类比人类的眼、耳、口、手、脑。

这种对应的特性似乎证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在模仿人类。而《HER》、《西部世界》、《黑镜》等等科幻片,更是将“人工智能”的终极态等同于“人造活人”,这免不了让人觉得“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或者成为人。

  但科技的未来不是由科幻定义的。

不管人工智能技术听上去多么高深,它都是由人来研究和发展的。机器本身是很单纯的,它能理解的就是“2比1大”。比如阿尔法狗的决策,就可以理解成系统在不断计算赢棋概率最大的一手。它没有所谓的棋风,也不会像人类棋手一样冒险(而这两点,恰恰是围棋比赛的魅力所在)。

再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教给机器“1+1=2,再+1=3”,它自己可以学习出“再+1=4或者2+2=4”,但是它绝不会自己“突然学会了”乘除法。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机器产生自主意识、感情或者伦理道德,这些问题在相当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会出现。

此外,人对人的关系链接和交易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尤其在客服、金融等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行业,机器不能完全替代人。

但是在一些需要重复性人力劳动的工作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单人的工作效率提升,节省人力成本,原来10个人的活儿,现在5个人可以做,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并不认为生产力的解放必然带来职位或者工作的减少,没有一个社会会嫌自己创造的财富太多,释放出的5个劳动力同样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做更多的价值贡献。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协助人,而不是取代人。

今年是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一年。人工智能在不仅技术与场景中得到了纵深发展,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

埃森哲日前发布的《人工智能如何驱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报告预估,如果企业能够利用 AI 转换其全部的业务模式,那么2035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可以从6.3%升至7.9%,那时将额外产生超过7万亿的经济输出。

人工智能发展的拐点已经到来,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发展不会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

放眼望去,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企业,无论巨头还是初创公司,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各种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车载都在进行加速度生产研发,产品化与商业化。曾有投资人这样调侃创投市场上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热:“有的人工智能公司,就像手里握着一把锤子,到处找钉子”。

这句话指出了当前创投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概念的过度追捧、企业扎堆进入热点赛道等。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也确实体现的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特性——一把通用性很强的“锤子”。人工智就像水和电一样,包括政府在内,几乎所有行业都可能接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未来很快就会在各行各业中体现价值,真正服务于每个人。

尽管大家都在造“锤子”,但“锤子”也存在好坏之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实力:

第一、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就是人的壁垒,技术公司的团队和之前的经验,是基础,在高技术门槛领域,不会凭空出现一个之前没有积累,突然就如何如何厉害的公司。

第二、宣传是否符合实际。人工智能技术容不得半点虚伪,技术层面能写出来就是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做人工智能,落地应用极其重要。能不能将DEMO、将理论落地实施,是实力的表现。

第三、产品的体验。在技术最终体现在产品和应用上,用户的反馈是最直接检验的标准。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源于人们探索未知和突破极限的渴望,这是人性的本能,人和技术的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即科技服务于人,而不是成为人、取代人。

可预见的未来中,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价值是提升效率、节省成本。它将使产品更聪明、更易用、体验更好,并带来行业与用户体验升级。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

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

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

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

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手机游戏更多